台灣文獻叢刊
【第 23 種】
閩海紀略
.作者:
.原書頁數: 0066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三種「閩海紀略」
本書(一冊六六面三九、六○○字)不分卷,前半卷稱「閩海紀略」,後半卷稱「後紀略」;不著撰人。大體而言,此書與「海紀輯要」及「閩海紀要」相似,同為紀臺灣鄭氏事。編年體裁,以南明為主體,對鄭氏三世稱「國姓」、「世藩」而不名。首起乙酉弘光元年閏六月「唐王即位於福州」,至乙巳永曆十九年「施琅率舟攻臺灣、遭風而還」告一段落;後自甲寅永曆二十八年吳、耿反清開始,稱「後紀略」,以訖於鄭氏決計降,寧靖王闔家殉國(下有缺文)。本書前一部分,較「輯要」、「紀要」為簡;後一部分(「後紀略」)鄭經西征事,反比前兩書為繁賾。此外,鄭氏將亡前八公子溫、九公子柔家中叛離跡象,尤為他書所未見。本書亦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抄本排印。至是否與「輯要」(第二二種)、「紀要」(第一一種)兩書同為夏琳所撰?有待深考。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閩海紀略
3 乙酉、宏光元年
4 丙戌、隆武二年
5 丁亥、永曆元年
6 戊子、永曆二年
7 己丑、永曆三年
8 庚寅、永曆四年
9 辛卯、永曆五年
10 壬辰、永曆六年
11 癸巳、永曆七年
12 甲午、永曆八年
13 乙未、永曆九年
14 丙申、永曆十年
15 丁酉、永曆十一年
16 戊戌、永曆十二年
17 己亥、永曆十三年
18 庚子、永曆十四年
19 辛丑、永曆十五年
20 壬寅、永曆十六年
21 癸卯、永曆十七年
22 甲辰、永曆十八年
23 乙巳、永曆十九年
24 後紀略
25 甲寅、永曆廿八年
26 乙卯、永曆二十九年
27 丙辰、永曆卅年
28 丁巳、永曆卅一年
29 戊午、永曆卅二年
30 己未、永曆卅三年
31 庚申、永曆卅四年
32 辛酉、永曆卅五年
33 壬戌、永曆卅六年
34 癸亥、永曆卅七年
●弁言
這本閩海紀略的情形,與前刊海紀輯要(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種)完全相同。它的原抄本也存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我們也經該所的同意以後,根據傳抄本,參考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的傳抄排印本(簡稱臺南本,見「臺南文化」第五卷第四期)標點、校刊的。因此,有些話,在海紀輯要的弁言上已經講過的,毋庸重述。現在要說的,只有一點;即本書原抄本並無著者姓名,臺南本由它的體裁與內容,書明也是泉南夏琳的著作,我們則仍照原抄本,不列著者姓名。這因我們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的主要目的,是在文獻的提供;我們不想做考據的工作。至少,做這工作,是另一件事。
周憲文於臺北惜餘書室
●閩海紀略
乙酉、宏光元年
丙戌、隆武二年
丁亥、永曆元年
戊子、永曆二年
己丑、永曆三年
庚寅、永曆四年
辛卯、永曆五年
壬辰、永曆六年
癸巳、永曆七年
甲午、永曆八年
乙未、永曆九年
丙申、永曆十年
丁酉、永曆十一年
戊戌、永曆十二年
己亥、永曆十三年
庚子、永曆十四年
辛丑、永曆十五年
壬寅、永曆十六年
癸卯、永曆十七年
甲辰、永曆十八年
乙巳、永曆十九年
·乙酉、宏光元年
乙酉、宏光元年夏、閏六月,唐王即位於福州,改元隆武。
初,唐王統兵勤王,以擅離南陽,錮高牆;會赦,之南都。時靖虜伯駐師京口,邂逅相識。及南都失守,靖虜伯回師至浙,復于江口相逢,遂奉入閩。南安伯與諸大臣會議監國,靖虜伯固請正位以壓眾心;閏六月十五日唐王即皇帝位。改福州府為天興府、布政司為大內,大赦;以漢光武亦乙酉改元即帝位,因改元隆武。封南安伯為平虜侯、靖虜伯為定虜侯;旋封平、定二國公。
平國公姓鄭,諱芝龍,號飛虹,南安石井巡司人也。兄弟五人:長即公,次諱芝虎,三定國公諱鴻逵,四澄濟伯諱芝豹。平國公年少起家海上,崇禎元年戊辰歸誠,授遊擊;屢平海寇、紅夷,累功陞總兵,鎮守福建。甲申年之變,福王即位南京,封為南安伯;定國公,即靖虜伯。至是,唐王即位;敘翊戴功,晉封為侯。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定國公,即靖虜伯。至是,唐王即位;敘翊戴功,晉封為侯。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虜侯為定國公。
賜平國公子國姓、名成功,封忠孝伯。
平國公長子名森,字大木,天啟甲子年七月十五日生在日本國;後遣人取回。
方七歲,有大志,讀書穎敏不群。年十五,補南安弟子員,食餼。省試時,有術士見之,驚曰:『公王侯相,殆非科第中人』;時方銳志場屋,不以為然。及隆武立,召見;奇其狀貌,賜國姓,封忠孝伯。
·丙戌、隆武二年
丙戌、隆武二年秋、九月,清貝勒王入閩,誘挾平國公入(都)。
時朝政戰守事宜,皆出於平國公。(公)嘗與文臣齟齬,兵餉日匱;繼聞錢塘信急,決計南歸。于是各□守將皆言缺餉,盡撤兵回。清兵從容由建、由汀、由福寧分道入閩,各處無一守禦;八月,至延平。隆武幸汀,將入贛;詰旦將朝,聞清兵踵至,倉皇登騎而奔,不知蹤跡。九月,清兵至泉州;平國公在□□(安平),□□(外通)於海。貝勒馳書招之,略云:『吾所以重將軍者,以將軍能立唐藩也。人臣事主,苟有可為,以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功,此豪傑也。且兩粵未平,吾欲見將軍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平國公得書大喜,遂送款行;國姓力陳,弗聽。及見貝勒王,置酒甚歡;忽夜半拔營,挾公北去。
·丁亥、永曆元年
丁亥、永曆元年國姓招討大將軍起兵。
初,平國公撤兵而南,密諭國姓速歸;不從,曰:『父教子忠,未聞父教子貳』!及公北行,欲俱見貝勒,定國公陰命逸去,乃謀舉義。時兵將、械船百無一備,遂往南澳召募;識者知其可與圖大事,鹹歸心焉。丁亥永曆元年(即順治四年)自南澳回,聞永歷即位粵西,遙奉年號,稱「招討大將軍罪臣」。以廈門□□(先為)建國公鄭彩與弟定遠侯鄭聯所據,移泊鼓浪嶼訓練。七月,以洪政、陳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張進為親丁鎮,郭泰、余寬為左右鎮,林習山為樓船鎮。建國公兄弟招討軍□□□入海澄,破九都城。數日,援兵至,洪政中流矢,諸軍回島。
秋、八月,會定國公攻泉州。
定國公自平國公解兵投清,尚擁兵甲。八月,率所部進取泉州;國姓引兵會之,列營桃花山。清提督趙國祚鎮泉州,每輕視之;二十八日,率騎數百直衝營壘。張進、楊才迎戰,定國公遣林順等夾擊,大破之,追至城下。九月初三日攻城,別遣水師破溜石砲□,殺參將解應隆,軍聲大振。泉紳郭必□□□(昌子顯)舍欲內應,國祚殺之,滅其宗,並繫相國黃景昉等。國祚嬰城嚴守,多殺戮,泉民日夜不敢喘息。漳州副將王進(即王老虎)率兵來援,圍解。
·戊子、永曆二年
戊子、永曆二年閏三月,復同安(即順治五年)。
國姓引兵取同安,守將步騎同九都民次小營嶺店頭拒戰。同安兵奔潰,追至縣圍之;守將廉郎、知縣張效齡夜棄城遁。以葉翼雲知縣事。
秋、八月,清兵破同安,知縣葉翼雲、守將丘晉、林壯猷、教諭陳鼎等皆死之;屠其城。
自丁亥攻泉州,所在蜂起;清之號令,僅至郡城外而止。七月十三日,佟、陳、李三大人援師在泉,義兵皆竄匿。丘晉,林壯猷等守同安;清兵日夜攻城,城陷,丘晉、林壯猷全軍沒焉。知縣葉翼雲、教諭陳鼎皆死之;屠其城。先是,有「同安血成溝」之讖;至是,果驗(同安有書生,綽號鰍魚,善術數。省回,見羅漢山中所稱生閻羅者,值外出;先以摺紙置硯底,生取視之,上云:『鰍魚半途死,同安血成溝,嘉禾斷人種,安海成平埔』。生讀畢悚然。奔回,果至小盈嶺下而死。初,國姓以「斷人種」為「斷人掌」所謠,皆斷俘兵手掌放回以應之;其後,清兵燬安海鎮城,廈門有鄉名「嘉禾」,語果驗)。
·己丑、永曆三年
己丑、永曆三年攻泉州,取之(即順治六年)。
自同安敗後,乃往銅山所募兵;以施琅、楊才、黃廷、柯宸樞、康明、張英等攻漳浦,守將王起俸降。遂由雲霄鎮抵詔安,移屯分水關黃岡;留黃廷、柯宸樞守盤陀嶺。清兵進攻盤陀嶺,柯宸樞兄弟死之。□宸樞,明武舉人。
·庚寅、永曆四年
庚寅、永曆四年往潮州(即順治七年)。
是年,全粵俱奉永曆年號,土宄隨在橫竊。守潮者,□□(新泰)伯郝尚久也;自定國公入據揭陽,兩家雖同奉正朔,實各按劍。潮人黃海如、陳斌先為據寇;至是,引國姓入潮。遂入南陽,勦許龍、楊廣等;渡達濠,誅張禮,剿新墟、金田等寨,悉平之。
夏、六月,擊蘇利。
蘇利在碣石衛,引兵攻之,不克。利後自據,清兵討殺之。
秋、八月,並鄭聯軍。
時兩島尚為建國公兄弟所據,其北將章雲飛恣肆。國姓密與陳豹等謀襲之,曰:『兩島吾家土地,渠兄弟虎踞橫行,大不道』!自揭陽揚帆,中秋夜抵廈門;定遠侯鄭聯尚醉萬石巖,詰朝酒醒,登舟謁見,握拜甚歡。國姓撫諭之,曰:『兄能以一軍相假乎』?聯曰:『敢不唯命』!先嚴部署,舉砲為號,諸軍爭先進船,聯眾不敢動。未幾,邀聯宴萬石巖,盡歡而罷;陰伏甲士,道殺之。時聯兵眾船強,國姓將至,其兄鄭彩議全軍出避;不從,復不設備,遂及于難。鄭彩率所部航海而南;飄泊數載,兵眾星散,不敢歸。國姓以書招之,彩得書喜曰:『今不歸,後無期矣』!遂回廈門,國姓善待之;病死于家。
·辛卯、永曆五年
辛卯、永曆五年春、二月,清巡撫張學聖遣泉鎮馬得功襲島(即順治八年)。
(國姓)既並鄭聯軍,以鄭芝莞守廈門;率舟師南下,次平海衛。清巡撫張學聖按泉,令泉鎮馬得功乘虛襲島。時定國公棄揭陽回師未至,鄭芝莞無守禦;得功先遣數十騎渡五通登岸,兵民望見,皆奔竄,遂入島。原閣部曾櫻自縊死。學聖及興泉道黃澍登山,望島孤懸海外,汪洋萬頃;憮然曰:『此絕地也!設有緩急,援兵豈能飛渡耶』!先引回。不數日,定國公至,得功欲退,不得渡,乃遣人謂公曰:『吾不得出,島上人民必不能保全;公眷屬皆在安海內地,無乃不便乎』?公以為然;又不期國姓之猝至也,縱其回。四月初一日,國姓至,得功已離島二日矣;大悔恨,以失島罪斬鄭芝莞(芝莞,國姓叔也),諸將股慄。定國公退泊白沙,築寨以居。繫左先鋒施琅。
施琅,晉江人;屢有戰功,授左先鋒鎮。有標兵逃在國姓左右,琅擒之。國姓馳令勿殺,至已斬矣;大怒,繫之,逮其家。琅乘間逃去,密渡安平依澄濟伯;國姓收殺其父並其弟援剿左鎮施顯。琅歸清,鎮同安;累陞水師提督、靖海將軍。夏、五月,入漳州南溪。
自回島之後,申嚴紀律,兵聲復大震。率眾入漳州南溪,鎮將王拜(邦?)俊迎戰,大破之。
冬、十二月,敗提督楊名高于小盈嶺。
清提督楊名高自福州率步騎入漳應援,迎戰小盈嶺;名高大敗,僅以身免。乘勝徇漳浦,守將楊世德、陳堯策等降。
·壬辰、永曆六年
壬辰、永曆六年春、正月、復海澄(即順治九年)
進取海澄,是日潮漲,舟達城垣,守將郝文興以城降,授文興為左都督;以壬午舉人黃維璟、己卯舉人林其昌、丙戌舉人馮澄世先後知縣事。三月,大敗清部院陳錦於江東橋北。
陳部院先年引兵破同安,有威望,率兵來援;乃簡精銳列營江東橋北大人廟待之。部院狃於同安之役,意甚輕視;及戰,大敗,奔回泉州。七月,部院復軍于鳳尾山,為其丁庫成棟所刺,來歸。國姓以奴弒主,大逆;雖賞其功,陰令殺之。
夏、四月,圍漳州。
進圍漳州,浙鎮馬逢知(原名進寶,號金衢馬)率兵來援,縱其入城。數日,逢知出戰,迎擊之;逢知軍潰,復退守陴。外援既絕,益危戰。諸軍百道攻城,晝夜不休;城中悉力堵禦,不能克。距漳三十里有鎮門曰象鼻,兩山夾岸,築斷,激水灌城,不就;復列柵圍之。城中升米銀數兩,人相食,死者相枕藉。圍解後,署漳守道周亮工收枯骨七十三萬餘,焚■〈疒〈癶上土下〉〉一大穴,豎碑曰「同歸所」。其收拾不盡者,不可勝數。
冬、十月,戰于古縣,敗績。
漳郡被圍,中外隔絕。清遣金固山率兵來援,九月至漳,聲勢甚銳;時久圍堅城,師老糧匱,眾無戰志。十月初三日,退屯古縣。清兵追至,迎戰,奔潰;退守海澄。
·癸巳、永曆七年
癸巳、永曆七年夏、五月,清攻海澄,不克而還(即順治十年)。
金固山既解漳圍,乃進攻海澄,郭外壞為平地。國姓鼓勵士卒,親立雉堞堵禦;與諸將敵樓飲酒,指揮自若。忽一夕,聞空砲發;王秀奇、郝文興曰:『是欲臨城也』。甘輝勒兵持斧以待;令曰:『敵至齊砍』!須臾,清兵盡銳渡濠,大呼登城;舉斧砍之,先登者悉填濠內,無一生還者。金固山連夜回,澄守益固矣。
秋、九月,救潮州;旋引還。
清兵攻潮州,郝尚久因郝文興乞師;遣陳六御率兵援之。尚久疑,不敢開納。未幾,潮州破,乃攻鷗丁壩等寨,引還。
·甲午、永曆八年
甲午、永曆八年春、二月,清遣官議撫(即順治十一年)。
初,平國公在京密令李德來勸就撫,陽許之;清遂封平國公為同安侯,遣鄭、賈二員齎詔及海澄公印敕來文封定國公為奉化伯、澄濟伯為左都督。國姓至安平,宴待鄭、賈;辭以未有地方安插兵眾,不受爵。乘鄭、賈回京復命,乃就福、興、泉、漳措餉。十月,清遣葉、阿二滿員來,令削髮登岸;不從。葉、阿從間道馳回京,清遂置同安侯于高牆、戍澄濟伯于寧古塔。誅援勦前鎮黃大振。
大振,興化人;初從黃斌卿。斌卿死,來歸;累陞援勦前鎮。至是,往興化措餉;召募至數千人,多不法,有訛語。遂親往海壇,召大振軍前計事,執之以歸;賜死,飲鴆不瞑,絞殺之。以戴捷代統其眾。設六官。
以壬午舉人潘庚鍾為吏戶官、丙戌舉人陳寶鑰為禮官、世職張光啟為兵官、都督程應璠為刑官、丙戌舉人馮澄世為工官;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以鄧會知州事。時監國魯王及瀘溪、寧靖諸王皆厚贍之;禮待鄉紳王忠孝、沈佺期、郭貞一、盧若騰、辜朝薦、徐孚遠等;有軍國大事,輒相諮。考諸生有學問者入儲賢館。先是,永曆欲開科粵西,諸生赴科舉者,皆給花紅、路費銀兩。島上衣冠濟濟,粗有太平景象。誅餉鎮黃愷。
初,起兵時,苦軍資不足。黃愷原充泉州戶掾,為餉鎮措餉;漳、泉悉聽科索。愷少有才,日見親幸;剋剝不堪,怨聲載道。遂收殺之。
冬、十二月,入漳州,漳州守將以郡城納降。
十月晦日,自島入澄。乘夜嚴部署,諸將未知所指;四更抵漳郡,守將開門迎納;入城,兵不血刃。於是,守將朴世用、魏標、楊其志、知府房里煌、知縣周瓊、李奇生、范進等皆降;屬邑悉附。泉州屬縣望風而潰,獨副將韓尚亮守泉州。
·乙未、永曆九年
乙未、永曆九年春、正月,陷仙遊縣(即順治十二年)。
時諸將分地措餉。甘輝知撫事不濟,遂攻仙遊縣;開地道入,屠戮幾無遺類,引軍而還。
夏、五月,遣忠振伯洪旭、北鎮陳六御舟師北征。
陳六御等揚帆進取舟山,守將巴臣興舉軍降;調臣興回思明,以六御守舟山。後為清兵攻破,死之(六御,陳謙子也)。洪旭等攻溫、臺,臺州鎮馬信、寧波鎮張宏德出降,空其城而歸。
六月,墮安平鎮;繼毀漳郡及泉屬縣城。
安平鎮,距泉州五十里,平國公置第其中;洋舶直通城外,人煙繁華勝於郡城。清世子統兵入閩,將至,乃墮安平鎮;續毀漳郡及泉屬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各縣,抽兵回島。
冬、十二月,清世子至閩。
世子至泉,遣人齎諭至思明招降,不納;復易函稱書,乃答之。
·丙申、永曆十年
丙申、永曆十年春、三月,清舟師出泉港,遭風而還(即順治十三年)。
世子調泉州水師攻島;遣林順、陳澤等駕砲船禦之。未至,清船為颶風所飄,
多登岸而逃;十餘人至金門,獲之,斷手掌、割耳鼻,欲厭「嘉禾斷人掌」之讖也。斷掌放回,自此始。清別遣兵攻白沙寨,不克而還。夏、五月,誅左先鋒蘇茂。
蘇茂,原為施琅副將;因補其缺。密放琅逃脫,後露其跡。及同黃梧(原文為廷)入揭陽失利引軍回,遂按軍法誅之;仍責前衝鋒鎮黃梧,準償鐵甲自效。六月,前衝鋒鎮黃梧以海澄降清,封為海澄公。
海澄儲蓄糧糗、器械不可勝數,以右提督王秀奇統黃梧、蘇明守之(明,蘇茂弟也)。世子入閩,漳、泉屬邑皆下;獨海澄未復,多方誘降。適秀奇出計事,黃梧以揭陽失利戴罪、蘇明亦以兄被殺,遂舉城降。清以海澄公爵爵黃梧;調蘇明入京為內大臣,以其母尚在海也。嗣黃梧獻平海策:請發鄭氏祖墳、株求親黨、沒五大商及遷界事,漳、泉之民苦益甚矣。
秋、七月,破閩安鎮。
世子重兵在漳,議率眾北向以襲之。克期解纜,會黃梧以海澄降清;國姓曰:『吾欲圖大事,豈以澄邑阻之』!遂令揚帆進攻閩安鎮,下之。省會震動,時王進緣事在獄,督、撫出之,夜修守具。屢攻不利,乃城牛心塔,以陳斌等戍之。冬、十月,禮官陳寶鑰歸清。
寶鑰常懼得罪;至是,將北向,詭稱回思明,移船,遂舉家入泉州投誠,清以為青州道。以黃開泰為禮官(開泰,丙戌舉人),後亦投誠為睢陳道。
·丁酉、永曆十一年
丁酉、永曆十一年春、三月十有八日,定國公病死(即順治十四年)。
公中崇禎庚午武科,為津撫鄭宗周坐營,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登萊之役,應龍失機,□(逮)繫天津獄;後辯釋,復與巡撫張廷拱同事。未幾,以兄平紅夷功,福蔭錦衣衛,掌刑千戶。中庚辰武進士,故事勳衛射策武甲科加三級,進都指揮使。癸未,陞蓬萊副總兵。甲申,李自成陷京城,弘光即位,檄守采石磯,以右軍都督掛鎮海將軍印;破高傑、張天祿,封靖虜伯。己酉,南都失守,引回;迎唐王入閩,立之;封定虜侯,晉定國公。丙戌,清兵入閩,平國公北行;乃與國姓舉義,攻泉,入潮。辛卯,退泊白沙,築寨以居,名曰「華覺」;久患足疾,構園亭、池沼、花木,放吟度曲,笙歌自娛。丙申,清兵攻白沙,不克;移居金門養病。至是,卒;年四十有五。子耀基,隆武亦賜國姓,人稱「小國姓」。時國姓在北聞之,回島。甘輝擊斬滿將阿克襄。
清復閩安鎮,諸將引回;陳斌孤軍守牛心塔,不得出。清遣人招降至福州,殺之;盡屠其軍。時甘輝等自北回,攻寧德縣,滿將阿克襄率兵來援。克襄驍勇,馬蹶,裹創步戰;為甘輝所殺。
·戊戌、永曆十二年
戊戌、永曆十二年舉兵向浙江(即順治十五年)。
議欲大舉直取南京。諸將曰:『南京地遠城堅,非數十萬人不可;不如就近攻取為得計也』。國姓曰:『入據長江,則江南半壁皆吾囊中物矣』。以中提督甘輝、後提督萬禮、武衛林勝、統□余新、虎衛左鎮陳魁水陸甲士五萬(號十萬)、戰船千餘北行;入浙江,攻陷樂清等縣。將進長江,次羊山,暴風覆舟,沒數千餘人;退泊舟山,整頓舟楫,以圖後事。諸將勸回島,不從。
·己亥、永曆十三年
己亥、永曆十三年冊封延平王(即順治十六年)。
永曆在粵西,年年問遺,修表不絕。至是,遣周金湯齎印冊從廣東龍門航海至思明,封延平王;諸將陞擢有差。時舉兵江南;及回,仍稱招討大將軍,不受王爵。六月,破瓜州、下鎮江。
瓜州沿邊設兵置砲。六月,南風盛發,鼓棹而進,遂破瓜州;柯宸樞子柯平時在軍前監紀,以為瓜州同知。瓜州既破,清管提督、朱操江統兵迎戰。兩軍未及交,周全斌率所部先登陷陣;諸軍繼之,清兵大潰。擒朱操江,縱之北去;管提督遁回鎮江,不守。國姓以全斌違令先動,將殺之;諸將力請,乃免。全斌帶傷守鎮江。
秋、七月,圍南京,不克而還。
瓜州已破,進圍金陵。江、浙郡縣望風願附,江北遙有獻款者,京師震動。江南周圍百餘里孤軍深入,又狃于江上捷,可謂垂手得也。未幾,余新一軍為梁化鳳所破;諸軍奔潰赴舟,溺者不可勝數;甘輝、余新被獲,甘輝不屈死之。出長江,(攻)崇明,不克而還。化鳳,西安人,時為崇明副將;是役有功,升江西提督。辛亥病死,標兵鼓譟圍其家,索取扣剋之銀至十餘萬。
·庚子、永曆十四年
庚子、永曆十四年夏、五月,大敗清將達素於海門(即清順治十七年)。
清遣達素為將軍,大船出漳州、小船出同安,會粵中許龍、蘇利舟師,水陸並舉。乃遣右虎衛陳鵬督諸軍守高崎,以遏同安;鄭泰率所部舟師出浯嶼,禦粵舟;自率周全斌、黃廷等次海門。初十黎明,漳船順風乘流逼海門;五府陳堯策傳令諸將按舟勿動,俟其齊,出擊之。呼吸間,漳船已至,諸船奉令不敢發;閩安侯周瑞先為漳船擊破,與陳堯策皆死焉。繼攻陳輝船;舉火藥燒之,滿兵躍起,且戰且卻。近午,風發潮湧,親率巨艦衝之;鄭泰復自浯嶼引舟合擊,北兵大敗,橫屍浮海。時有滿兵二百餘見風勢不利,棄舟登鳥(圭?)嶼(嶼距廈門數步)死力拒戰;遣北將馬信招降,夜溺死之。是日,同安滿兵駕小舟趨高崎,陳鵬約降,敕所部勿動;北兵傳有內應,未及近岸,棄舟爭前。鵬部將陳蟒謂曰:『事急矣,豈可坐而待斃』!乃與殿兵鎮陳章合兵出擊;北兵皆指言鵬降,爭赴之;比至,戰遂不支,蹈海死者十有七、八。收陳鵬,凌遲處死;以陳蟒代之。粵舟後二日方至,知漳州、同安兵敗而回。自是,對壘閱月;空島北徇,清兵竟不敢渡。達素回至福州,自盡死。
·辛丑、永曆十五年
辛丑、永曆十五年春、三月,收臺灣(即順治十八年)。
初,紅夷欲城浯嶼,依粵澳例互市,以巨艦入犯。泊臺灣,築二城:曰赤崁、曰王城;餘皆土番。立法甚嚴,咸奉約束,三十餘年無敢犯者。至是,順治新喪、未暇連兵,遂決意取之。先,亦有人獻策也;諸將謂夾板多、炮火難近,鹿耳門水淺難入;獻策者引紅夷譯何斌進曰:『臺灣沃野千里,通外洋、橫絕大海,足與中國抗衡。土番受紅夷威凌,每欲反噬;天威臨之,譬如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餉兵;進戰退守,無逾于此』。且陳可取狀甚悉;從之。三月,率舟前行;次澎湖,下令曰:『惟吾鷁首是東』。至鹿耳門,則水漲丈餘,大小舟銜尾而渡,紅夷驚為自天而下。引兵登岸,先取赤崁;紅夷棄城奔王城,死力拒守。復燒其夾板,盡殲之。圍至十二月,食盡,紅毛出降;生存者僅五百餘人,縱其歸國。
銅山守將郭義、蔡祿歸清;忠匡伯張進死之。
忠匡伯張進原鎮銅山;以郭義、蔡祿協守。畏往臺灣,遂率師降清,挾張進同行。進不從,曰:『吾守土者,死而已』!密置火藥署中,欲侯二鎮來,並焚之;二鎮遣人促行,遂舉火,闔家自焚。進在銅山,威惠甚著,人鹹惜之。原知思明州薛聯桂同降清,授江西糧道。
冬、十月,清殺平國公。
公在京屢以書諭撫,不則,必見誅僇;國姓回書云:『設有不幸,兒當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而已』!順治在日,猶不加害;及康熙嗣位,執政者與公不協,遂促殺之;以十月初三日死於燕京之菜(柴)市,子孫在京者皆與焉。
清遷沿海居民于內地。
閩海歷年用兵,損兵折將,傾帑協餉;蘇納海議曰:『廈門、金門,彈丸兩島,得延今日,實恃沿海一帶交通接濟。今將山東、江、浙、閩、廣濱海人民一盡遷入內地,立邊界、設防守、嚴稽查,片板不許下海,粒貨不許越疆,則海上食盡,鳥獸散矣』。從之;分遣滿員督遷。四省數千里生聚,一旦流離,古未有也。
·壬寅、永曆十六年
壬寅、永曆十六年春、正月,平臺灣為東都(即康熙元年)。
紅夷既平,改臺灣為東都;王城號安平鎮,赤崁為天興府。以鄭省英為府尹(省英,芝莞長子也)。及清遷界,嘆曰:『舉數省魚鹽之區千里盡委而棄之,豈得計哉?吾養兵蓄銳,天下事未可知也』!于是闢草萊、興屯聚、嚴法令,稍犯者雖親信不免;有諫用法宜稍寬者,國姓曰:『子產治鄭、孔明治蜀,皆以嚴從事。立國之始,不加一番整頓,則流弊不可勝言矣』。嚴敕諸將移眷。時地方初闢,人不服水土,多死者;又憚法嚴,皆遷延不行。
三月,遣周全斌擊忠勇侯陳豹于南澳。
豹原姓呂,為石井陳氏養子,因冒姓陳。先隸芝虎麾下;追劉香,芝虎沒於海,豹復為平國公部將。有勇力,身才甚短,人號「三尺陳」。鎮守南澳十餘年,跡通海運;許龍、蘇利畏之如虎。但不學無術,性專恣,人多忌之。至是,訛語日起,乃命周全斌回思明率黃昌等舟師攻之。豹倉卒不能自明,又不敢禦敵,舉家引師入粵投誠;清封為慕化伯。蓋為謠言所誤,逃死而去,原無異志也。未幾,病盲。養子陳士鰲家資之在船者歸全斌;後同全斌投誠,豹遣人索家資,不應,遂以病死。
夏、四月,諸將謀拒命。
自入臺灣,果于用法。忽有戶官鄭泰監殺元子之令;泰駭愕,又恐獲罪。時參軍蔡鳴雷亦懼罪自臺灣回,聲言將盡誅諸將;諸將皆大懼,又畏往臺灣。于是會議拒命,以元子子也,不可拒父;諸將臣也,不可拒君;鄭泰為兄行,謂兄可以拒弟也。剋期舉事。值周全斌平南澳回,素與諸將不協;恐其為變,誘執之。
五月,國姓招討大將軍殂於臺灣。
五月朔,國姓感風寒;文武官入謁,尚坐胡床,諸將不知其病。數日,遂殂;年三十九,時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即康熙元年也。國姓初起時,無兵、無將,又無現糧,徒以忠義自誓,眾遂日附。治軍嚴整,臨陣身先士卒,明賞罰;北將來歸,推心置腹,故樂效死力。遙傳永曆遇害,有勸改年號者;嘆曰:『皇上西狩,安危尚無實據,何忍改年』;終身尊奉永曆年號。威行東南,以兩島抗天下,從古未有也。
六月,元子嗣位思明州。
元子,號稱「嗣世子」;發喪,嗣位思明。
清遣使至思明。
清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遣旗鼓王明、賞功李有功至思明;鄭泰與洪旭、黃廷、蔡鳴雷議曰:『先王在日東征,猶有權宜通好之意。今沿海遷移,慘至此極;縱不為他省計,獨不念桑梓乎』?眾議韙之于世子;世子曰:『先王開國東都,草創未半,遽爾崩殂,余將奉承遺緒;諸君苟能息兵安民,無墮先王一生孤忠苦節為善』。泰等議早炤鮮例復李、耿,使疏請之;乃遣楊來嘉同入京侍命。不報;驛楊來嘉回。後來嘉歸清,擢為襄陽鎮。
清遣官安輯投誠。
清以連年用兵糜餉,乃嚴遷界,復議解散。江、浙、閩、廣各設滿、漢兵戶部一員,專安輯,盡招誘之術;多張大其事,真偽莫辨,上下相蒙。武職率眾投誠者,照原銜議敘;隻身投誠者,降四級;文官亦降四級,優敘者降二級,考試字義補授。又有武改文之例:都督、副將改副使、僉事,參、遊改同知。于是海上文武多往投誠,而倖功名者藉此為捷徑。或目不識丁,謬膺監司、府廳縣佐;力無縛雞者,濫受副、參、遊、守;名器狼藉,不可勝數。
冬、十月,世子入臺灣。
初,平國公子六人:長國姓,次曰恩、三曰度、四曰蔭、五曰襲、六曰脈(恩為顏夫人所生);咸死於京,惟襲在家,令眷入臺灣,以其生事安置之(?)。五月,諸將奉襲為護理,遂謀即位;引黃昭、蕭拱宸為心腹,結姻謀自立。世子出周全斌為五軍,以陳永華為諮議參軍、馮錫范為侍衛。十月,率師渡海而東。至臺灣,黃昭會諸將出兵,皆陽受命;值大霧晝冥,跬步不可視,諸將皆迷茫失道逾期,獨黃昭先至,破營而入。世子所部多新募,未諳戰,少卻;會周全斌率左右數十人戰,黃昭中流矢死。忽霧消天朗,日向午矣。其眾驚亂曰:『吾君之子也』。解甲投戈。世子慰諭之,遂入安平鎮。遣人請鄭襲至,待之如初;襲委罪於其僕蔡雲,雲自縊。收殺季應清、曹從龍、蕭拱宸等,餘皆不問;曰:『令反側子自安』。
·癸卯、永曆十七年
癸卯、永曆十七年春、正月,世子至自臺灣(即康熙二年)。
內難既平,祭告先王,調諸將守汛;回師,以鄭襲同歸。正月,至思明州。
夏、六月,執戶官鄭泰,幽之;泰自縊。
世子自臺灣回,得鄭泰與黃昭往來書;又楊來嘉自北回,疑其有異志。泰不自安,稱病金門。三月,世子率兵將入海澄;泰覘知,以為將圖己也,舉家揚帆出金門。時泰擁眾數千、戰船百餘,有勸勒兵入見世子自明者;泰曰:『吾今日救死耳;若稱兵,適重吾罪也』。又有勸投誠者;泰曰:『先平國公已誤,豈容再誤』。皆不從;艤舟待命。世子遣協理戶官吳慎、協理吏官鄭斌齎印至金門,傳命曰:『兩島地方,聽伯總制;余棹明東矣』。泰受印,猶豫未敢入謝;其弟鳴駿力勸之行。
六月,泰入謁,禮待之;翌日,置酒邀議軍事,伏甲執之。越日,泰自縊死。
鄭泰子纘緒及鄭鳴駿逃歸清。
鳴駿聞泰死,泣曰:『吾負殺兄之名』。舉軍踉蹌引舟遁;周全斌等追之不及。鳴駿稱同安伯、纘緒稱永成伯,入泉州投誠——船二百餘隻、兵八千、文武官四百餘員。清以鳴駿為遵義侯、纘緒為慕恩伯,文武員炤銜敘用,賞賚有差。
冬、十月,清大舉兵,攻破兩島。
自鄭鳴駿入泉州,文武官蔡鳴雷、陳輝、楊富、何義等皆先後投誠,合謀會紅夷請攻島自效;許之。十月,靖南王、李總督調投誠官兵船隻同夾板船出泉州,以提督馬得功統之;自引小船從同安出,黃梧、施琅率漳州船出海澄。令周全斌禦泉州大隊。十九日,遇馬得功於金門烏沙,時夾板船十四隻、泉州船三百餘號;全斌以二十船衝入其■〈舟宗〉,往來攻擊,紅夷砲無一中者,餘船望見,披靡不敢前。馬得功殿後,為全斌所破;得功赴海死,舉船兵將皆沒。是日,靖南王、李總督、黃梧、施琅以同安、海澄船濟師入島,世子眾寡不敵,退守銅山;清墮廈門、金門城,焚廬屋,大掠而去。
·甲辰、永曆十八年
甲辰、永曆十八年春、三月,世子退守臺灣(即康熙三年)。
時軍乏糧,眾志不固;惟參軍陳永華與其□□(侄贊)畫繩武大義相勉,艱難險阻不離左右。將往東都,周全斌、黃廷復率眾投誠;獨洪旭與參軍叔姪、侍衛馮錫范翼世子東行。至臺灣,庶事悉委參軍統理。改東都為東寧,置天興、萬年二州。分諸將土地,課耕種、徵租賦、稅丁庸、立學校、通魚鹽、申法紀,安撫土民,貿易外國。向之憚行者,皆喜為樂土,固若金湯矣。
·乙巳、永曆十九年
乙巳、永曆十九年清遣水師提督施琅率舟師攻臺灣,遭風雨而還(即康熙四年)。
兩島既破,施琅欲握兵自重。請攻臺灣,「可」,加靖海將軍;周全斌、楊富等皆聽約束。方出外洋,颶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引還。未幾,施琅入京歸旗,投誠官兵移駐各省效勞墾荒;設兵防界,不復以臺灣為事。至己酉年,清遣明珠、蔡毓榮至泉州,加興化知府慕天顏卿銜過臺灣,議炤朝鮮例;遣柯平、葉亨報使。會議雖格不行,而數年粗安。甲寅年,靖南王耿精忠據福州,請援師;閩海復有事矣。